|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Whenever you search in PBworks or on the Web, Dokkio Sidebar (from the makers of PBworks) will run the same search in your Drive, Dropbox, OneDrive, Gmail, Slack, and browsed web pages. Now you can find what you're looking for wherever it lives.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05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張瓊齡 2 years, 11 months ago

瓊齡找到一篇關於希伯來語復振的論文

 希伯來語復振經驗_作者張學謙_提供者_張瓊齡_0315.pdf 

 

  演講者  評論者  標題  附加信息 
1     05-1-新加坡華人勞工工作價值觀之比較.pdf    
馮志銓    05-2-新加坡語言政策與語言計劃.PDF   馮志銓-新加坡語言政策與語言計劃 心得.docx  
邱子玲    05-3-新加坡語言規劃.pdf    
釋法正    05-4-新加坡語言與教育.PDF    
许瀞文    05-5-新加坡語言環境.PDF   许瀞文【05-5-新加坡语言环境】(更新).pptx
張瓊齡    05-6-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pdf    

瓊齡的讀後感: 

南洋理工大學吳英成教授這篇論文,引我想起2010年春天,離開緬甸後,前往新加坡借住在一位因婚姻移民到新加坡的緬甸華人家中,她帶我去拜訪另一個緬甸移民家庭,這個家庭則是緬族裔並非華人,當她的孩子在學校必須選擇自己的祖籍語言時,由於沒有緬語可選,他們最後從馬來語,淡米爾語,華語之中,選擇了華語作為他們的族群語言來學習,而當他們在緬甸時,他們並不懂華語。

 

這種情形多年前我也曾在台灣花蓮的新社部落聽聞類似的情形,該社區是台灣少有噶瑪蘭族群聚居的區域,然而同一個世代的人口數太少,無法撐起一個學習社群,因此在選擇母語課程時,他們會跟阿美族併在一起學習阿美族語,儘管那並非他們真正的族群語言。

 

新加坡過去為了推動華語成為華族的共同語,日久造成了其他漢語社群的失語現象,這雖然跟國民黨政府在台灣推動國語,壓抑其他族群語言的結果看起來相像,但新加坡是用利害關係與未來出路,讓華語社群內部因勢利導做出整合,而新加坡政府不管是在制定國家語言(馬來語),或是當在意識到華語能力的失落而採取振興措施時,不把華語稱作第二語言而稱為高級華文,看起來新加坡政府還挺重視"感覺"結構,社會觀感,儘管它被定位為一個強人領導的獨裁國家。

 

本文並提及李光耀在1997年的公開發言,"即使因為中國的日漸富強,讓華語在三十年後成為國際語言,新加坡仍要保持英語作為工作語言,因為新加坡畢竟是個東南亞國家,不能讓鄰國產生新加坡是中國海外基地的疑慮。"吳教授也因此表示,以前述的原則為前提,所有新加坡華語政策的調整都只是要改良,而非改革,並且是不能撼動英語的地位昨為底限。

 

新加坡自1965年以來即提倡雙語政策至今55年,差不多在推動三十多年左右,已經明確看出英語穩坐真正的第一語言的位階,過程中同時達成了讓華語作為華族的共同語。新加坡如今已經以華人居多數的國家之中,達成富裕與發達的國際形象,我比較好奇的是,未來的新加坡是否有可能在繼續貫徹英語&華語雙語的政策之餘,也讓其他少數語言有多元性的發展,得到更多的空間呢?

 

去年我隨著台灣的一個客家後生樂團前往新加坡與當地客家會館互動,非常明顯,會館出入的會眾極少有六十歲以下的成員,而二三十歲的年輕世代即使知道自己是客家人,失語的現象相較於台灣客家人,事實上是嚴重許多。如果沒有容許多元族群語言的保留上頭做努力,要加強所謂的華人文化,似乎也只會是某種相對單調的文化形式。我想執政當局應該也不需要過度擔心,一旦社會多元之後,是否會造成失焦,相信絕大多數的民眾還是具有現實感的,會不計一切代價維持,保有並傳承文化者,基本上會是社會的少數人口。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